官家赵祯还好,虽然也读书,但并不自认什么孔圣门徒。
程琳却是不一样,他本就是科举的进士出身,曾为校书郎、著作郎、太常博士,修过《真宗实录》、《大中祥符》,儒学深厚颇有文名。
他听了范宇的话,便有些不同意。
“安乐侯,这些读书人乃是读的圣贤书,若从他业,岂非对圣贤不敬。”程琳虽然没有明确反对,但是这个意思却是到了。
范宇淡然一笑,“程相公,这些读书人虽然读的是圣贤之书,但他们并非圣贤。正因如此,朝廷才应优中选优,不可尽使为官。若是这许多读书人都让朝廷来养,朝廷虽然眼下还养得起。但是随着承平日久,读书人越来越多,朝廷终有一日是养不起的。不如趁如今还有转寰余地,使这些读书人另谋他业。”
“安乐侯这样说,哪里是让读书人另谋他业,这等于断了读书人的生路。试想,一书生十年寒窗,除了读书他还会什么?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难道让他们去耕田种地不成。”程琳觉得范宇这是在将那些读书人逼上绝路。
范宇笑道:“程相公所言太过绝对,读书人若从他业,怕是各业都会有极大发展才是。读书人识文断字,即便耕种田地,亦知挑选优质稻麦。若为工匠,定知技精巧干。若为商贾,则比寻常商贾多智利丰。各行各业,均有其道。农工商者,识字者不多,若识字立论传道解惑,以兴其道,而使国民得利,则堪称圣贤了。孔孟儒者,为治国之道。然治国者岂可数十百万人治国?”
“安乐侯之意,莫非是要再开百家争鸣?”程琳有些漠然道。
这话可不好接,百家争鸣,那是诸侯征伐的乱世之时。如今大宋稳固尚算盛世,说这等话便有些诛心了。
官家赵祯听到程琳的话,神情也不由得一凝,目光深深的看向范宇。
“百家争鸣?”范宇不由笑道:“程相公所说的何为百家争鸣?诸贤立论争以其道治国,然自武帝以后儒家为体法家为用。朝廷治国有法有理又奖仁孝,莫非如此。既如此,其余百家为何不能为各业所用?为我国朝有用,又有何不可。”
官家赵祯听到这里,不由心中一震。朝廷儒家为体法家为用,这个大家都知道,却没有人明确的讲出来。
如今被范宇一句话点破,却是使得赵祯茅塞为之一开。
既然法家都可为用,那其余百家为何不可为用。只要于国有利,能使大宋兴旺,这便是好的。
程琳虽然感觉范宇的话有些不对劲,但是范宇也讲的明白,还是以儒家理念为尊治国,百家不过是为各行业所用罢了,这让他好似一拳打到了空处。
其实范宇也不过是避实击虚,不与程琳争辩什么理念的主导权。而是通过使得各行业形成各自的专业理论,而后随着这些理论的形成,便可渐渐的反渗透于儒术,使其逐渐形成务实之风。
如今的儒学大多是好的,在理学兴起之前,并无多少糟粕。让范宇看不过眼的,便是许多科举官员拿着高俸禄,却整日优游林泉作词唱曲不干实事。
这些家伙读了一肚子的圣贤书,却只不过是拿这些学问道理当了黄金屋的锁钥。
官家赵祯此时摆了摆手笑道:“两位卿家不必再做争论,眼下本是商议冲压造币之事,却是机缘巧合,竟让朕听到两位卿家的高论,实是大受裨益。”
“程卿,这冲压制钱若是使之流通于民间无碍,那便让造作院多造些机器,交予你三司的铸钱监。你将所需数量算一算,告之于安乐侯便可。”赵祯接着又道:“今日之事,便到这里,程卿你告退吧。”
程琳看了范宇一眼,便点点头躬身道:“臣这便回去,使人将所需造币机器数量报个数目,臣告退。”
待程琳走了,只剩下范宇还在崇政殿中侍立一旁。
范宇心中暗道:“官家留下自己,莫非又有什么事情要找自己商议不成?还是自己刚才说的那些话,让官家不高兴了?”
“安乐侯,你今日所言,可是早有准备?”官家赵祯此时开口问道。
范宇急忙躬身道:“官家,臣可没有什么准备,谁知今日会与程相公议论起这些,不过是臣有所感罢了。”
赵祯却还不放过范宇,盯着他道:“你曾与朕说过,你上承杂家之学,也算是学贯百家。如今又将百家拉出来,可是要借着百家之论,再将你杂家的学问流行于世啊?”
官家居然是这么想的?范宇不由暗笑。
“回官家,臣可从来没这么想过。”范宇急忙拱手道:“杂家的学问,便在一个杂字。虽称所学贯通百家,但实际上不过是皆有涉猎而已。臣之所以,想让一部分读书人去从事各业,便觉得朝廷不应养太多闲人。许多读书人,只不过将所学当成了富贵的敲门砖而已。一旦为官,便优游清闲,无职无事者理所当然。朝廷赋税,皆为民脂民膏,岂是给这等只图富贵的闲人。”
“所以,臣以为与其让他们在朝廷之中虚耗钱粮,不如使之从事他业,而为朝廷增加些税收为好。”范宇对官家赵祯两手一摊道。
赵祯身为大宋皇帝,却是知道范宇所说的并无毛病。
以大宋如今岁入八千万贯的巨额财政收入,已是远超前朝历代。然而面对如今的三冗,依旧显得入不敷出,这其中必然有着巨大的浪费。
“安乐侯,你可知道你今日没有慎言,他日便可遭到百官弹劾?”赵祯最终还是觉得自己有义务给范宇一个忠告,“朝廷取士,皆为儒家弟子,满朝官吏都是读书之人。若是你今日所言,为朝中百官所知,恐怕便会使你处处竖敌。你如今尚不及冠,可能承受这等重压。只恐众人冷眼,亦使你为之郁郁。今后当谨言慎行,莫要为众臣所敌视之。”
虽然赵祯有训斥之意,但是这话里却也带着义兄告诫的情义在内。范宇听了官家的话,也不当面反驳,但也不能默认接受。
“官家,有些话,以官家的身分不好说也不能说。但是臣为皇亲,说出来却是无碍的。”范宇笑道:“即便是臣不说话,朝中百官对皇亲们,可也没有客气过。”
赵祯无言,这话真没错。
程琳却是不一样,他本就是科举的进士出身,曾为校书郎、著作郎、太常博士,修过《真宗实录》、《大中祥符》,儒学深厚颇有文名。
他听了范宇的话,便有些不同意。
“安乐侯,这些读书人乃是读的圣贤书,若从他业,岂非对圣贤不敬。”程琳虽然没有明确反对,但是这个意思却是到了。
范宇淡然一笑,“程相公,这些读书人虽然读的是圣贤之书,但他们并非圣贤。正因如此,朝廷才应优中选优,不可尽使为官。若是这许多读书人都让朝廷来养,朝廷虽然眼下还养得起。但是随着承平日久,读书人越来越多,朝廷终有一日是养不起的。不如趁如今还有转寰余地,使这些读书人另谋他业。”
“安乐侯这样说,哪里是让读书人另谋他业,这等于断了读书人的生路。试想,一书生十年寒窗,除了读书他还会什么?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难道让他们去耕田种地不成。”程琳觉得范宇这是在将那些读书人逼上绝路。
范宇笑道:“程相公所言太过绝对,读书人若从他业,怕是各业都会有极大发展才是。读书人识文断字,即便耕种田地,亦知挑选优质稻麦。若为工匠,定知技精巧干。若为商贾,则比寻常商贾多智利丰。各行各业,均有其道。农工商者,识字者不多,若识字立论传道解惑,以兴其道,而使国民得利,则堪称圣贤了。孔孟儒者,为治国之道。然治国者岂可数十百万人治国?”
“安乐侯之意,莫非是要再开百家争鸣?”程琳有些漠然道。
这话可不好接,百家争鸣,那是诸侯征伐的乱世之时。如今大宋稳固尚算盛世,说这等话便有些诛心了。
官家赵祯听到程琳的话,神情也不由得一凝,目光深深的看向范宇。
“百家争鸣?”范宇不由笑道:“程相公所说的何为百家争鸣?诸贤立论争以其道治国,然自武帝以后儒家为体法家为用。朝廷治国有法有理又奖仁孝,莫非如此。既如此,其余百家为何不能为各业所用?为我国朝有用,又有何不可。”
官家赵祯听到这里,不由心中一震。朝廷儒家为体法家为用,这个大家都知道,却没有人明确的讲出来。
如今被范宇一句话点破,却是使得赵祯茅塞为之一开。
既然法家都可为用,那其余百家为何不可为用。只要于国有利,能使大宋兴旺,这便是好的。
程琳虽然感觉范宇的话有些不对劲,但是范宇也讲的明白,还是以儒家理念为尊治国,百家不过是为各行业所用罢了,这让他好似一拳打到了空处。
其实范宇也不过是避实击虚,不与程琳争辩什么理念的主导权。而是通过使得各行业形成各自的专业理论,而后随着这些理论的形成,便可渐渐的反渗透于儒术,使其逐渐形成务实之风。
如今的儒学大多是好的,在理学兴起之前,并无多少糟粕。让范宇看不过眼的,便是许多科举官员拿着高俸禄,却整日优游林泉作词唱曲不干实事。
这些家伙读了一肚子的圣贤书,却只不过是拿这些学问道理当了黄金屋的锁钥。
官家赵祯此时摆了摆手笑道:“两位卿家不必再做争论,眼下本是商议冲压造币之事,却是机缘巧合,竟让朕听到两位卿家的高论,实是大受裨益。”
“程卿,这冲压制钱若是使之流通于民间无碍,那便让造作院多造些机器,交予你三司的铸钱监。你将所需数量算一算,告之于安乐侯便可。”赵祯接着又道:“今日之事,便到这里,程卿你告退吧。”
程琳看了范宇一眼,便点点头躬身道:“臣这便回去,使人将所需造币机器数量报个数目,臣告退。”
待程琳走了,只剩下范宇还在崇政殿中侍立一旁。
范宇心中暗道:“官家留下自己,莫非又有什么事情要找自己商议不成?还是自己刚才说的那些话,让官家不高兴了?”
“安乐侯,你今日所言,可是早有准备?”官家赵祯此时开口问道。
范宇急忙躬身道:“官家,臣可没有什么准备,谁知今日会与程相公议论起这些,不过是臣有所感罢了。”
赵祯却还不放过范宇,盯着他道:“你曾与朕说过,你上承杂家之学,也算是学贯百家。如今又将百家拉出来,可是要借着百家之论,再将你杂家的学问流行于世啊?”
官家居然是这么想的?范宇不由暗笑。
“回官家,臣可从来没这么想过。”范宇急忙拱手道:“杂家的学问,便在一个杂字。虽称所学贯通百家,但实际上不过是皆有涉猎而已。臣之所以,想让一部分读书人去从事各业,便觉得朝廷不应养太多闲人。许多读书人,只不过将所学当成了富贵的敲门砖而已。一旦为官,便优游清闲,无职无事者理所当然。朝廷赋税,皆为民脂民膏,岂是给这等只图富贵的闲人。”
“所以,臣以为与其让他们在朝廷之中虚耗钱粮,不如使之从事他业,而为朝廷增加些税收为好。”范宇对官家赵祯两手一摊道。
赵祯身为大宋皇帝,却是知道范宇所说的并无毛病。
以大宋如今岁入八千万贯的巨额财政收入,已是远超前朝历代。然而面对如今的三冗,依旧显得入不敷出,这其中必然有着巨大的浪费。
“安乐侯,你可知道你今日没有慎言,他日便可遭到百官弹劾?”赵祯最终还是觉得自己有义务给范宇一个忠告,“朝廷取士,皆为儒家弟子,满朝官吏都是读书之人。若是你今日所言,为朝中百官所知,恐怕便会使你处处竖敌。你如今尚不及冠,可能承受这等重压。只恐众人冷眼,亦使你为之郁郁。今后当谨言慎行,莫要为众臣所敌视之。”
虽然赵祯有训斥之意,但是这话里却也带着义兄告诫的情义在内。范宇听了官家的话,也不当面反驳,但也不能默认接受。
“官家,有些话,以官家的身分不好说也不能说。但是臣为皇亲,说出来却是无碍的。”范宇笑道:“即便是臣不说话,朝中百官对皇亲们,可也没有客气过。”
赵祯无言,这话真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