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营地
两人跟着艾瑞莉娅出了城,才发现所谓的反抗军营地,居然是城外由一个个帐篷组成的难民营。
一路上,卡莎见到了许多人向艾瑞莉娅打招呼,而她每次都会停下来回应他们的敬礼和鞠躬。
“你的追随者好多,但是你一点首领的架子也没有。”卡莎说。
“我从来没有这么要求过他们,但是他们都把我当成了首领。战争结束后,反抗军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我能记得的熟面孔却没有几个。旧有的反抗军成员已经全都被狂热的新战士们取代了,他们从遥远的省份和村镇赶来,而她甚至都没听说过那些地方。”
这事并不能让艾瑞莉娅感到开心,卡莎从她肩上看到了无形而巨大的压力。
她完全就是被众人捧上这个高位的,没人管她心里是不是愿意这样做。
“他们服从命令吗?”
“大多数是的。”
“那少数呢?”卡莎问完,艾瑞莉娅再次陷入沉默。
他们来到了墓地,见到了一群鳏夫、寡妇和孤儿寡女,在坟头摆放祭品,墓碑前哀悼死去的亲人。
卡莎注意到,这其中有些人会对艾瑞莉娅投去仇视的目光,这让她很疑惑,难道艾瑞莉娅杀害了他们的亲人吗?
“他们好像不怎么喜欢你的样子。”
“不是好像,你看到就是事实。”艾瑞莉娅说:“挺立之战是艾欧尼亚人首次奋起反抗强敌诺克萨斯,而我当时是冲在最前线的人。”
一支轻柔的挽歌传来,是一名老妇人在坟前哼唱,艾瑞莉娅听得入神,陷入旧日的美好回忆。
歌声停下,艾瑞莉娅回到现实,垂头丧气的说道:
“有的人认为我用武力还击的方式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举动唤醒了人心中的暴力……更多的人加入了反抗军为艾欧尼亚而战,也为艾欧尼亚而死。纳沃利兄弟会试图靠铁腕统治这块土地,比诺克萨斯好不到哪去,战争结束后,出生之土上的纷争却从未离去……”
“而在战争或暴乱中失去亲友的人,他们中有些会把一切怪罪于我,说我扼杀了和平,把我当成这一切的元凶。因为从使用武力还击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家园已经永远丧失了和谐的平衡。这是胜利的巨大代价。”
“鬼扯,不反抗等着侵略者大发慈悲吗?”卡莎为她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
反抗会造成更多的流血和牺牲,所以反抗是错的。那不抵抗把家园拱手相让,和仇人活在一片土地上就是对的咯?真是迷惑。
“我不怪他们,艾欧尼亚比较特殊,长久以来我们都是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的。”艾瑞莉娅拉着卡莎离开了墓地,在这里说这种话会打扰灵魂的安息。
“他们沉浸在旧日的美梦中,你是最先醒来的人。”卡恩以旁观者的角度给这件事作出了评价,但这事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也许吧。有时候我也觉得,我是不是亲手扼杀了和平。”
“和平不是你扼杀的,是诺克萨斯人主动挑起的战争。别妄图用和平的方式和诺克萨斯和解,这是一个不发动战争就会崩溃瓦解的国家。”
卡莎的善意让艾瑞莉娅完全放松下来,她在一个平平无奇的帐篷前停下来,对卡莎说:“能说说吗?我几乎不怎么了解我们的敌人。”
“诺克萨斯的土地很贫瘠,不像艾欧尼亚这么富饶。而他们吃饭的嘴巴又多,无法自给自足就只能靠着战争掠夺资源消耗人口了,否则饥荒会让帝国毁于一旦。”
卡莎对诺克萨斯也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她只是去过诺克萨斯的殖民地。
“听起来很可怕,那些领导者把人命当成了数字。”
“这只是你的主观印象,为什么诺克萨斯士兵会对帝国绝对的忠诚,这说明帝国也有值得追随的地方。”
“是想要让国家变得更好的决心吗?”
“你不需要知道,你只要知道,就算你当时没有站出来,也会有另外一个艾瑞莉娅站出来,引导这场反抗。”
卡恩一句话又让艾瑞莉娅陷入沉思,过去的经历把她变成了一个爱思考的人。
因为她已经是公众人物了,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深远,必须谋而后动,三思而后行,尽量不要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卡莎看艾瑞莉娅停在帐篷前好一会儿了,便指着帐篷问她:“你不会就住在这里吧?”
等到艾瑞莉娅点头确认,她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小心点,别被诺克萨斯探子混进来了。”
“我可以保护好自己。”艾瑞莉娅把背后的武器抱到帐篷里放下,对着外头两人说道:“你们要进来坐坐吗?”
两人进去坐在芦苇垫上,喝了几杯艾瑞莉娅亲手泡的茶,屋外便传来了一些动静,把艾瑞莉娅吸引了出去。
她到外面问了两句,然后回来就拾起了装着武器的布袋背上,神情严肃的说道:“营地东边来了一些难民,我得去问问什么情况。”
“是诺克萨斯人干的?”卡莎问。
“就怕是这样。”
“我们跟着去吧。”卡莎对卡恩说。
三人出了帐篷向东走,在营地的边缘见到一群狼狈的艾欧尼亚人。
老弱妇孺都有,他们身上都没带多少东西,神情疲惫,就好像是被人从村子里赶了出来。
他们被营地的人围在中间,进行密切的交流询问,这里的人已经在了解情况想办法帮助他们了。
“你们之中谁是村长?”艾瑞莉娅上前询问。
一个编着长辫子的老人在另一名男子的搀扶下走到艾瑞莉娅面前,点头致意。
“老朽就是柯云村的村长。”
老人嘴里传出有气无力的声音,艾瑞莉娅注意到了他苍老的脸上泪痕斑驳,肯定有一段难以释怀的悲伤经历。
“老村长,你们这是怎么了?”
“瓦斯塔亚人摧毁我们的神庙,打破了平衡,村子被树木淹没了,我们匆忙之下逃了出来,还有一些人永远留在了树林里。”
一路上,卡莎见到了许多人向艾瑞莉娅打招呼,而她每次都会停下来回应他们的敬礼和鞠躬。
“你的追随者好多,但是你一点首领的架子也没有。”卡莎说。
“我从来没有这么要求过他们,但是他们都把我当成了首领。战争结束后,反抗军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我能记得的熟面孔却没有几个。旧有的反抗军成员已经全都被狂热的新战士们取代了,他们从遥远的省份和村镇赶来,而她甚至都没听说过那些地方。”
这事并不能让艾瑞莉娅感到开心,卡莎从她肩上看到了无形而巨大的压力。
她完全就是被众人捧上这个高位的,没人管她心里是不是愿意这样做。
“他们服从命令吗?”
“大多数是的。”
“那少数呢?”卡莎问完,艾瑞莉娅再次陷入沉默。
他们来到了墓地,见到了一群鳏夫、寡妇和孤儿寡女,在坟头摆放祭品,墓碑前哀悼死去的亲人。
卡莎注意到,这其中有些人会对艾瑞莉娅投去仇视的目光,这让她很疑惑,难道艾瑞莉娅杀害了他们的亲人吗?
“他们好像不怎么喜欢你的样子。”
“不是好像,你看到就是事实。”艾瑞莉娅说:“挺立之战是艾欧尼亚人首次奋起反抗强敌诺克萨斯,而我当时是冲在最前线的人。”
一支轻柔的挽歌传来,是一名老妇人在坟前哼唱,艾瑞莉娅听得入神,陷入旧日的美好回忆。
歌声停下,艾瑞莉娅回到现实,垂头丧气的说道:
“有的人认为我用武力还击的方式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举动唤醒了人心中的暴力……更多的人加入了反抗军为艾欧尼亚而战,也为艾欧尼亚而死。纳沃利兄弟会试图靠铁腕统治这块土地,比诺克萨斯好不到哪去,战争结束后,出生之土上的纷争却从未离去……”
“而在战争或暴乱中失去亲友的人,他们中有些会把一切怪罪于我,说我扼杀了和平,把我当成这一切的元凶。因为从使用武力还击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家园已经永远丧失了和谐的平衡。这是胜利的巨大代价。”
“鬼扯,不反抗等着侵略者大发慈悲吗?”卡莎为她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
反抗会造成更多的流血和牺牲,所以反抗是错的。那不抵抗把家园拱手相让,和仇人活在一片土地上就是对的咯?真是迷惑。
“我不怪他们,艾欧尼亚比较特殊,长久以来我们都是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的。”艾瑞莉娅拉着卡莎离开了墓地,在这里说这种话会打扰灵魂的安息。
“他们沉浸在旧日的美梦中,你是最先醒来的人。”卡恩以旁观者的角度给这件事作出了评价,但这事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也许吧。有时候我也觉得,我是不是亲手扼杀了和平。”
“和平不是你扼杀的,是诺克萨斯人主动挑起的战争。别妄图用和平的方式和诺克萨斯和解,这是一个不发动战争就会崩溃瓦解的国家。”
卡莎的善意让艾瑞莉娅完全放松下来,她在一个平平无奇的帐篷前停下来,对卡莎说:“能说说吗?我几乎不怎么了解我们的敌人。”
“诺克萨斯的土地很贫瘠,不像艾欧尼亚这么富饶。而他们吃饭的嘴巴又多,无法自给自足就只能靠着战争掠夺资源消耗人口了,否则饥荒会让帝国毁于一旦。”
卡莎对诺克萨斯也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她只是去过诺克萨斯的殖民地。
“听起来很可怕,那些领导者把人命当成了数字。”
“这只是你的主观印象,为什么诺克萨斯士兵会对帝国绝对的忠诚,这说明帝国也有值得追随的地方。”
“是想要让国家变得更好的决心吗?”
“你不需要知道,你只要知道,就算你当时没有站出来,也会有另外一个艾瑞莉娅站出来,引导这场反抗。”
卡恩一句话又让艾瑞莉娅陷入沉思,过去的经历把她变成了一个爱思考的人。
因为她已经是公众人物了,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深远,必须谋而后动,三思而后行,尽量不要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卡莎看艾瑞莉娅停在帐篷前好一会儿了,便指着帐篷问她:“你不会就住在这里吧?”
等到艾瑞莉娅点头确认,她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小心点,别被诺克萨斯探子混进来了。”
“我可以保护好自己。”艾瑞莉娅把背后的武器抱到帐篷里放下,对着外头两人说道:“你们要进来坐坐吗?”
两人进去坐在芦苇垫上,喝了几杯艾瑞莉娅亲手泡的茶,屋外便传来了一些动静,把艾瑞莉娅吸引了出去。
她到外面问了两句,然后回来就拾起了装着武器的布袋背上,神情严肃的说道:“营地东边来了一些难民,我得去问问什么情况。”
“是诺克萨斯人干的?”卡莎问。
“就怕是这样。”
“我们跟着去吧。”卡莎对卡恩说。
三人出了帐篷向东走,在营地的边缘见到一群狼狈的艾欧尼亚人。
老弱妇孺都有,他们身上都没带多少东西,神情疲惫,就好像是被人从村子里赶了出来。
他们被营地的人围在中间,进行密切的交流询问,这里的人已经在了解情况想办法帮助他们了。
“你们之中谁是村长?”艾瑞莉娅上前询问。
一个编着长辫子的老人在另一名男子的搀扶下走到艾瑞莉娅面前,点头致意。
“老朽就是柯云村的村长。”
老人嘴里传出有气无力的声音,艾瑞莉娅注意到了他苍老的脸上泪痕斑驳,肯定有一段难以释怀的悲伤经历。
“老村长,你们这是怎么了?”
“瓦斯塔亚人摧毁我们的神庙,打破了平衡,村子被树木淹没了,我们匆忙之下逃了出来,还有一些人永远留在了树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