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巧珍觉得自己的肝儿都在隐隐作痛,这个五品骁骑尉,应该是康豪的吧?
上一世,康豪也不是一下子就当了勇冠侯,好像也是两次赏赐之后,才拿到了侯爵。
她谋划了两年多,付出了那么多的心力,却是把到手的富贵错过了。
金银、田产那些不算什么,只要她的点心方子不泄露,能把酒楼经营下去,多少银子她都能赚来。
而朝廷的五品官职,却是无论多少银子都买不来的。
新朝建立,严令禁止买官卖官,只要有人胆敢做出此等事情,那是要掉脑袋的。可见这个五品官职是多么难得。
五品官的夫人,原本也是她的!
若这个赏赐落在康豪身上,之后再有好运延续,她就是侯夫人了……连巧珍呆呆的看着窗外,颓丧到了极点。
可以说,在这个世上,对张春生人生变化感触最大的,反而是和他接触最少的连巧珍。
袁冬初这边就简单多了,她其实和姜成华两人一样,一直在等这一刻。张春生是个心善的好人,因为这档子事儿差点儿丢了命。
有这份赏赐,好歹算是个丰厚回报,他没白挨那一刀。
张春生有了封赏,还有了朝廷挂了名的官职,足可以保证他接下来的日子平安。
通州事情告一段落,他们也该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了。
最先告辞的是姜成华和陈子更两人。
他们手里已经有十余个汤菜方子,另有野菜和主食做法若干,现在就想着赶紧回京城,想办法套来一笔银子做本钱……嗯,措辞不准确,不是套,而是讨要自己应得的奖励。
他们路途迢迢从京城来到通州,虽然为了能让家里同意他们出来,两人好一番不着调的说辞,但这一趟有功却是真的。
就算皇帝没想到给他们一份赏赐,但姜陈两家在皇帝和皇后这里,总是多了点情分。
这可是皇家的情分,很了不得的。
一般情况,皇帝便会看姜尚书和陈参知顺眼,遇到重要的事情,说不得就交给两位大人了。
不一般的情况,姜大人、陈大人工作中出点疏漏、或者被人告黑状什么的,皇帝很可能就一笑置之,通融过去了。
这些优待,便是他们哥俩儿给家里挣来的。
要一点点开酒楼的本钱,过分吗?
当然不过分,不但不过分,家里还应额外多给一些流动资金才对。
两人现在的状态,完全可以用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来形容。虽然志向只是开一家酒楼,但把京城第一酒楼当成目标,谁敢说这个目标不够远大?
这两人已经有点飘了,但好歹还记着张春生的好。张春生虽然的了皇帝的圣旨赏赐,但对通州上层圈子还陌生的很。
两人便是记着这个,准备回程的同时,把张春生介绍给邓家家主,算是站在上层圈子的门口。
走前当然要找袁冬初和潘再水告辞,姜成华询问袁冬初,投递行要不要沿河往下游发展。
若有意向去津州,一定提前给他们送信,到时候他们来津州,帮投递行疏通一些事情。
顾天成的身份已经被顾林知道,投递行的经营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完全可以把投递线路延展到津州。
袁冬初也有这个打算,并且已经给顾天成和袁长河带信,正在等两人的回音。
姜成华和陈子更一听,大喜过望。
津州和京城没多少距离,骑马的话,一天时间能轻轻松松走个来回。诚运投递甚至可以走陆路,在京城设置投递线路的终点分号。
那时,顾天成作为诚运的大当家,时不时的来津州和京城投递行巡视,大家欢聚一堂,在京城第一酒楼畅饮。
多么逍遥、多么畅快的场景!
袁冬初哪知道这俩货只是高兴能和顾天成吃肉喝酒,还挺郑重的对两人表示感谢。
若是津州开设投递行,有这两位从中协调,自然事半功倍。
双方商定之后,姜成华两人便带着各自的小厮、长随,打马返回京城。连钦差吴大人都给他们抛在了身后。
而秦向儒和周彩兰,对张春生的奇遇相当无感。
他们小两口滞留通州,只是为了和秦管事碰面,交代蘸水笔的制作和经营事项。
手工上的事情,秦向儒虽然实际操作比不了上等工匠,但他至少已经入门,有书籍做辅助,算是大半个内行。
蘸水笔作坊由廖家管事管理,但周彩兰掌管整个蘸水笔生意,由秦福代理职责。这么算下来,廖家管事算是秦福的下属。
具体的合作条款之前已经敲定,现在就是把秦福推出来,代替周彩兰管理这个生意,按照袁冬初的既定思路,不至于开始经营时走弯路。
蘸水笔专用墨水的研制,则是秦福全权负责。但拿了廖家银子,秦福需要定期给廖家汇报研制进展。
事情全部交接给秦福,秦向儒小两口便也整顿行装,打算回牧良镇了。
秦福这几天也是硬往下消化这些内容。
秦睿接到秦向儒的书信,信中说的简单:
周彩兰需要掌管一个和廖家合作的生意,但因生意有了些变化,以周彩兰的能力,恐怕无法驾驭。询问秦家能否派一个善于管理的管事来通州,把这个生意接下来。
信里还隐约提了提袁冬初,没说太多。但秦睿立即把握到,这就是那个女子的主意。
自己儿子什么性情他很清楚,和廖家合作的生意,居然让儿媳妇周氏掌管?
估计那女子原本就是想用秦家的人吧?说不定还想借秦家的势。
即使知道,秦睿也不能不答应啊。
一个原因是识字典籍。
秦家现在虽然还在延浦镇,但往来信件却多起来了。有些路过的旧识,或者有点身份的人,都会拐道易水县滞留一下,递帖子拜访。
秦家现在的光景,比之这几年,好了不知多少。
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当今皇上重视识字典籍。而识字典籍,完全是人家袁冬初给他秦家的机会。
现在河还没过,桥坚决不能拆。
再一个原因,就是这个生意本身了。
信中没提做的是什么生意,但提到了廖家。
上一世,康豪也不是一下子就当了勇冠侯,好像也是两次赏赐之后,才拿到了侯爵。
她谋划了两年多,付出了那么多的心力,却是把到手的富贵错过了。
金银、田产那些不算什么,只要她的点心方子不泄露,能把酒楼经营下去,多少银子她都能赚来。
而朝廷的五品官职,却是无论多少银子都买不来的。
新朝建立,严令禁止买官卖官,只要有人胆敢做出此等事情,那是要掉脑袋的。可见这个五品官职是多么难得。
五品官的夫人,原本也是她的!
若这个赏赐落在康豪身上,之后再有好运延续,她就是侯夫人了……连巧珍呆呆的看着窗外,颓丧到了极点。
可以说,在这个世上,对张春生人生变化感触最大的,反而是和他接触最少的连巧珍。
袁冬初这边就简单多了,她其实和姜成华两人一样,一直在等这一刻。张春生是个心善的好人,因为这档子事儿差点儿丢了命。
有这份赏赐,好歹算是个丰厚回报,他没白挨那一刀。
张春生有了封赏,还有了朝廷挂了名的官职,足可以保证他接下来的日子平安。
通州事情告一段落,他们也该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了。
最先告辞的是姜成华和陈子更两人。
他们手里已经有十余个汤菜方子,另有野菜和主食做法若干,现在就想着赶紧回京城,想办法套来一笔银子做本钱……嗯,措辞不准确,不是套,而是讨要自己应得的奖励。
他们路途迢迢从京城来到通州,虽然为了能让家里同意他们出来,两人好一番不着调的说辞,但这一趟有功却是真的。
就算皇帝没想到给他们一份赏赐,但姜陈两家在皇帝和皇后这里,总是多了点情分。
这可是皇家的情分,很了不得的。
一般情况,皇帝便会看姜尚书和陈参知顺眼,遇到重要的事情,说不得就交给两位大人了。
不一般的情况,姜大人、陈大人工作中出点疏漏、或者被人告黑状什么的,皇帝很可能就一笑置之,通融过去了。
这些优待,便是他们哥俩儿给家里挣来的。
要一点点开酒楼的本钱,过分吗?
当然不过分,不但不过分,家里还应额外多给一些流动资金才对。
两人现在的状态,完全可以用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来形容。虽然志向只是开一家酒楼,但把京城第一酒楼当成目标,谁敢说这个目标不够远大?
这两人已经有点飘了,但好歹还记着张春生的好。张春生虽然的了皇帝的圣旨赏赐,但对通州上层圈子还陌生的很。
两人便是记着这个,准备回程的同时,把张春生介绍给邓家家主,算是站在上层圈子的门口。
走前当然要找袁冬初和潘再水告辞,姜成华询问袁冬初,投递行要不要沿河往下游发展。
若有意向去津州,一定提前给他们送信,到时候他们来津州,帮投递行疏通一些事情。
顾天成的身份已经被顾林知道,投递行的经营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完全可以把投递线路延展到津州。
袁冬初也有这个打算,并且已经给顾天成和袁长河带信,正在等两人的回音。
姜成华和陈子更一听,大喜过望。
津州和京城没多少距离,骑马的话,一天时间能轻轻松松走个来回。诚运投递甚至可以走陆路,在京城设置投递线路的终点分号。
那时,顾天成作为诚运的大当家,时不时的来津州和京城投递行巡视,大家欢聚一堂,在京城第一酒楼畅饮。
多么逍遥、多么畅快的场景!
袁冬初哪知道这俩货只是高兴能和顾天成吃肉喝酒,还挺郑重的对两人表示感谢。
若是津州开设投递行,有这两位从中协调,自然事半功倍。
双方商定之后,姜成华两人便带着各自的小厮、长随,打马返回京城。连钦差吴大人都给他们抛在了身后。
而秦向儒和周彩兰,对张春生的奇遇相当无感。
他们小两口滞留通州,只是为了和秦管事碰面,交代蘸水笔的制作和经营事项。
手工上的事情,秦向儒虽然实际操作比不了上等工匠,但他至少已经入门,有书籍做辅助,算是大半个内行。
蘸水笔作坊由廖家管事管理,但周彩兰掌管整个蘸水笔生意,由秦福代理职责。这么算下来,廖家管事算是秦福的下属。
具体的合作条款之前已经敲定,现在就是把秦福推出来,代替周彩兰管理这个生意,按照袁冬初的既定思路,不至于开始经营时走弯路。
蘸水笔专用墨水的研制,则是秦福全权负责。但拿了廖家银子,秦福需要定期给廖家汇报研制进展。
事情全部交接给秦福,秦向儒小两口便也整顿行装,打算回牧良镇了。
秦福这几天也是硬往下消化这些内容。
秦睿接到秦向儒的书信,信中说的简单:
周彩兰需要掌管一个和廖家合作的生意,但因生意有了些变化,以周彩兰的能力,恐怕无法驾驭。询问秦家能否派一个善于管理的管事来通州,把这个生意接下来。
信里还隐约提了提袁冬初,没说太多。但秦睿立即把握到,这就是那个女子的主意。
自己儿子什么性情他很清楚,和廖家合作的生意,居然让儿媳妇周氏掌管?
估计那女子原本就是想用秦家的人吧?说不定还想借秦家的势。
即使知道,秦睿也不能不答应啊。
一个原因是识字典籍。
秦家现在虽然还在延浦镇,但往来信件却多起来了。有些路过的旧识,或者有点身份的人,都会拐道易水县滞留一下,递帖子拜访。
秦家现在的光景,比之这几年,好了不知多少。
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当今皇上重视识字典籍。而识字典籍,完全是人家袁冬初给他秦家的机会。
现在河还没过,桥坚决不能拆。
再一个原因,就是这个生意本身了。
信中没提做的是什么生意,但提到了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