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制定天下的计量单位体系成为了建文五年下大明的第一件国策。
虽然朱允炆这个皇帝只要求了在时间和长度两项标准上进行重新勘定,但底下人却通过朱允炆这个态度推敲出皇帝对于统一计量单位的想法,继而开始对天下中用得到的各种计量单位进行重新勘定整理,用以邀功。
工部的事自然由工部有司去推行落实,朱允炆这个皇帝只负责下令即可,他现在要将注意力转移到大草原去了。
朱棣只从京营带走了三万骑兵,虽然每天都会有例行的军报交斥候送来,但朱允炆呆在南京城里还是觉得焦急。
南京离大草原实在是太远了。
最新的军报中,朱棣已经回到了他阔别五年之久的大本营北平城,开始着手指挥三地出兵,雄吞大草原的战役,这一下更让朱允炆心里像是猫抓一般。
“难怪历史上朱棣要迁都北京啊。”
嘴上感慨一句朱棣好打仗的急性子,当然朱允炆自己也知道朱棣迁都北京不单单是为了满足他亲征的想法。
不仅朱棣要迁都,朱允炆自己也打算迁都!
他要迁都,可不是为了那句明朝的传世名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按照《太宗实录》里的记载,朱棣迁都北京跟这两句充满消极色彩的话没有任何关系。
堂堂永乐大帝,豪情干云,哪能这么悲观?
无论是守还是死,都是被动的,朱棣的性格充满了侵略性,他只想打仗,他也只喜欢征服,他迁都北京,纯粹是为了更好的打仗,继而逃避朝堂上那些令他感到厌恶的政治罢了。
熟悉大明政坛的人都知道,在大明的初期,大明朝堂上势力最大的便是南派,淮西党、浙党和江西党。
因为江南的文气鼎盛,所以洪武年恢复科举之后,大明朝堂上的部堂大员渐渐就被江南士子充任,继而导致南强北弱的现象,而且南方人的土地和乡党情结非常重!
朱棣造反之后,为了稳定大明的江山稳定,除了杀人之外就是妥协,靠着妥协来为自己正名,间接导致了文官集团开始逐渐染指皇权,政斗党争这个东西,就是在永乐朝开始萌芽的。
他想立朱高煦为太子遭到猛烈的反对,解缙跟杨士奇甚至还玩过联名逼宫的把戏,气的朱棣也只能杀掉解缙泄愤,然后一赌气打仗去!
他也算是个奇葩,把朱高炽这个太子留在南京当‘伪皇帝’,自己这个真皇帝天天忙着在北京身先士卒的打仗,后来更是干脆把自己的大本营留在北京,不回南京了。
马上生,马上死。
朱棣渴望通过武功来为自己增加威望,希望能够吞并大草原,从而使自己的威望比肩太祖,这样他就可以乾纲独断,压制住已经开始逐渐膨胀起来的江南士子集团,他的想法很好,可惜的是他失败了。
第五次北伐,朱棣在军营之中驾崩。
但是朱棣迁都北京还是很有作用的,因为自迁都之后,大明的政坛开始趋于平衡,朝堂上,北方学子开始逐渐冒头,北方的经济和民生也开始逐渐复苏繁荣起来,南强北弱的形势得到改观,也算是稳定住了大明的基本盘。
所以朱棣迁都北京,军事和政治因素是占了极大部分的,只有他的后代才是正经的践行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
而朱允炆选择迁都北京,自然也是跟这句话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他想要迁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便是风气原因,南京固然很好,也是眼下全天下最大的城市,但南京确实不适合作为国都存在,因为南京,太繁荣了!
温柔乡蚀断英雄骨。
金陵这座红粉佳人城,从里及外都散发着让人目眩神迷的光彩,在这座城市里呆的久了,那些曾经叱咤战场,浴血豪情的将军,一个个似乎身上都带了不少胭脂香。
除了风气的原因,便是政治原因。
不能再让江南文人集团继续强大下去,出于平衡政局的考虑,大明的政治中心势必要北移。
再然后便是为了防微杜渐的控制住大草原以及辽东。
南京临海,等到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南京势必会成为大明重要的拓海权城市,理论上来说比北京的地理优势更大,但同样的原因,战争的潜在威胁也很大。
哪能将首都放在敌人的射程之内。
而且起码在两百年之内,唯一能对华夏民族造成威胁的,仍然还是路面上的游牧民族,所以朱允炆更在乎的是如何控制住大草原以及辽东那一片广袤土地上的各种民族。
当然,虽说朱允炆眼下有了这种想法,但真等到实施的时候,又不知道哪一年的事了。
说到底,还是国家眼下没钱啊。
跑北京又不单单只是修一座皇宫,还有迁民实城,要重新规划城市,修缮城墙,修路、供排水系统,这些工程之浩大,可比修一座皇宫的花销要大的多。
而就在朱允炆惦记着迁都事宜的时候,远在北地的朱棣已经来到了东胜卫城。
这里是漠南都司十几个卫所的核心所在,也是宋晟的帅府署衙。
“一别五载,燕王殿下风采依旧啊。”
故人相见,难免一阵寒暄。
宋晟看着眼前白净不少,身形更是微微发福的朱棣,已经很难将后者跟自己印象中那个同自己并肩作战,喋血沙场的燕王联系到一起了。
宋晟在打量朱棣,朱棣也在打量宋晟。
久居高位,手握十几万大军的宋晟比起当年多了三分气势,也不在是当年那个自己一心想要争取的甘肃总兵官了。
朱棣整理一下复杂的心情,看到了宋晟身边的宋瑄,笑道。
“将门虎子,令郎可不是当年那个传令兵了,好生神俊,假以时日,又是我大明一员良将。”
听到朱棣夸耀,宋瑄忙抱拳拱手:“末将见过燕王殿下。”
“犬子顽劣之材,哪里配得上燕王夸赞。”
虽然面上客气,但宋晟的话里还是下意识跟朱棣保持了几分距离,边疆重将要是跟宗亲走的近,那可是大忌讳。
“老友相见,当痛饮一番。”
仿佛没有感受到一般,朱棣把住宋晟的手臂便往城里而走:“孤来,是奉了圣谕往漠北巡狩,看一看我大明草原的子民近况如何,西宁侯久在北地,便麻烦与孤介绍一下。”
看一看我大明草原上的子民?
宋晟脸上不由自主的浮起一丝笑意来。
早就听说风言,当今皇帝的脸皮很厚,没想到在南京呆了几年,连朱棣现在也学坏了。
哪有带着几十万大军,披甲拿刀去看望的。
两人有说有笑的进了城,当晚便在宋晟的帅府为朱棣安排了一场接风宴。
与宴的,都是漠南这一块十几个卫的指挥使,加上北平来的都指挥同知,这东胜卫城内,倒也称得上一句将星如云。
虽说故友相见,但实际上并没有怎么太热烈的气氛,众人向着朱棣敬了一圈酒,寒暄几句之后,这话题便不由自主的转到了眼下即将要展开的战事之上。
吞灭大草原!
一件让人想想都热血沸腾的大事,一场足以刻进青史中的伟大战役!
“帖木儿汗国的军队已经撤退了。”
宋晟开口介绍着当下北地的战事,他蹙着眉头,有些失望。
“具体原因没有探查到,只知道帖木儿汗国的军队走东察合台汗国借道往西,这还是半个月前的事情了,但是草原人的联军大部分至今还守在乌斯河,没敢轻动,倒是鬼力赤和鞑靼的军队分流了两万人,现在已经回转斡难河。”
草原人的军队回转了?
这个消息让朱棣眉关紧锁,顿时有些不爽。
他想的可是大军齐出,直接不费一兵一卒的将斡难河包了饺子,而后迫降马哈木、阿鲁台两人,但是眼下斡难河有了军队,那就势必会增加大明吞并的难度。
可能连朱棣自己都没有发现,跟着朱允炆的时间久了,现在的他不再是以前那个渴望鲜血和杀戮的大明燕王了,他竟然开始在战端未开之前先想着如何利益最大化,想着不费吹灰之力就占一个天大的便宜。
“甭管如何,起码现在可以确定的便是,大草原的元气已经大伤,草原诸部正处在一个绝对的虚弱期。”
宋晟兴奋道:“最少有将近二十万的鞑虏死在了乌斯河,现在整个草原,最多也不会超过十万控弦之士,我漠南这么些年一直在放养马匹,加上这两年草原的朝贡,良驹的数量也有近十万之数,麾下健儿皆久习马术,随时可以上马作战。”
大明其实并不缺战马,甚至战马的数量十分庞大,要不然当年蓝玉怎么可能在捕鱼儿海一战毕全功,端了北元老窝?
难不成二十多万大军靠着两条腿跑着去的吗,人家游牧民族除了文化不高,又不是没脑子的傻瓜,任由蓝玉的大军把他们包围。
打不过总能跑的过。
漠南卫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大明豢养马匹,漠南,就是后世的内蒙古地区。
这里的水草丰美,水系众多,加上沙漠化水土流失的现象远没有后世那般严重,所以眼下的漠南都司,其管辖的十几个卫所,数十万健儿跟游牧民族几乎没有区别。
漠南都司的组成以汉族为主体,当年不愿意跟随残元北撤而投降的蒙古人、兀敌哈人、女真人和各种少数民族为附属,这里还有部分回鹘人以及回族,早在洪武十八年的时候,太祖皇帝曾组织过一次使团西渡,出使了东察合台汗国、帖木儿汗国、奥斯曼帝国等中亚和东欧国家。
这些国家都曾向大明派出过朝贡的队伍,而太祖问他们要的主要礼物,就是战马!
如帖木儿向大明几次朝贡的数据,良驹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多为五百匹、一千匹左右,加上其他几个国家的进贡,大明的战马数量绝对够用。
而大明的马场眼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漠南的蒙古马场,另一个便是蒙七卫的青海马场。
“千载难逢之良机,不可轻忽,不可怠失。”
朱棣举杯一饮而尽,眼神坚定起来。
“届时漠南卫沿斡难河西侧扫荡,同时传令辽东和兀良哈三部走大宁沿斡难河东侧扫荡,包围圈不妨拉大一些,断不能让一个北元残孽跑掉。一百年前咱们汉人崖山的仇,该报了!”
所谓春秋大义,十世之仇,犹可报也!
风水轮流转,当年草原人铁蹄南下,汉族国破家亡,神州陆沉,而今,也该让他们尝一尝亡国灭种的滋味!
大堂之内的赳赳武夫无不亢奋,朱高煦甚至高呼着:“干脆把斡难河这一百多万全部杀光!他们当年在四川和常州犯下的血债,就应该用血来偿还。”
看到朱棣面上不经意间露出的残忍嗜血之色,宋晟皱起了眉头,开口问道。
“这是陛下的意思,还是燕王的意思?眼下我大明的边地情况特殊,如果没有陛下的圣谕,此事断不可行。”
漠南的民族情况复杂,一旦搞族群屠杀,漠南就会瞬间分崩离析,到时候难不成先搞内部清洗?而且关西的蒙八卫怎么办?
“西宁侯多虑了,高煦也不过是说说罢了。”
朱棣喝斥了朱高煦两句,这才转首看向宋晟,温言道:“陛下的意思,是借着这个机会,顺便将东察合台汗国灭掉。”
灭东察合台?
宋晟微微一怔,陡然眼亮起来。
“驱虎吞狼?”
看到大堂内一众将领面露疑惑,朱棣哈哈大笑起来。
“一旦咱们将斡难河这些牧民吃下,就逼着马哈木、阿鲁台两人带着他们的联军去灭东察合台,让草原人的血,来为咱们大明开疆辟土!”
朱棣离京之前,跟朱允炆君臣二人合计出的坏心眼。
一旦迫降了马哈木和阿鲁台之后,怎么管理他俩?
他们一个个都是枭雄之才,手里又有十来万的军队,想要消化下来,费时费力。想要杀光更是困难,而且人家一旦投降,还下手去杀的话,蒙八卫瞬间就会反水,对国家有弊无利。
所以朱允炆给朱棣出了一个主意。
让草原的联军去灭东察合台!
亦力把里,也是时候该回归大明祖国的怀抱了。
(明天开始爆更。)
虽然朱允炆这个皇帝只要求了在时间和长度两项标准上进行重新勘定,但底下人却通过朱允炆这个态度推敲出皇帝对于统一计量单位的想法,继而开始对天下中用得到的各种计量单位进行重新勘定整理,用以邀功。
工部的事自然由工部有司去推行落实,朱允炆这个皇帝只负责下令即可,他现在要将注意力转移到大草原去了。
朱棣只从京营带走了三万骑兵,虽然每天都会有例行的军报交斥候送来,但朱允炆呆在南京城里还是觉得焦急。
南京离大草原实在是太远了。
最新的军报中,朱棣已经回到了他阔别五年之久的大本营北平城,开始着手指挥三地出兵,雄吞大草原的战役,这一下更让朱允炆心里像是猫抓一般。
“难怪历史上朱棣要迁都北京啊。”
嘴上感慨一句朱棣好打仗的急性子,当然朱允炆自己也知道朱棣迁都北京不单单是为了满足他亲征的想法。
不仅朱棣要迁都,朱允炆自己也打算迁都!
他要迁都,可不是为了那句明朝的传世名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按照《太宗实录》里的记载,朱棣迁都北京跟这两句充满消极色彩的话没有任何关系。
堂堂永乐大帝,豪情干云,哪能这么悲观?
无论是守还是死,都是被动的,朱棣的性格充满了侵略性,他只想打仗,他也只喜欢征服,他迁都北京,纯粹是为了更好的打仗,继而逃避朝堂上那些令他感到厌恶的政治罢了。
熟悉大明政坛的人都知道,在大明的初期,大明朝堂上势力最大的便是南派,淮西党、浙党和江西党。
因为江南的文气鼎盛,所以洪武年恢复科举之后,大明朝堂上的部堂大员渐渐就被江南士子充任,继而导致南强北弱的现象,而且南方人的土地和乡党情结非常重!
朱棣造反之后,为了稳定大明的江山稳定,除了杀人之外就是妥协,靠着妥协来为自己正名,间接导致了文官集团开始逐渐染指皇权,政斗党争这个东西,就是在永乐朝开始萌芽的。
他想立朱高煦为太子遭到猛烈的反对,解缙跟杨士奇甚至还玩过联名逼宫的把戏,气的朱棣也只能杀掉解缙泄愤,然后一赌气打仗去!
他也算是个奇葩,把朱高炽这个太子留在南京当‘伪皇帝’,自己这个真皇帝天天忙着在北京身先士卒的打仗,后来更是干脆把自己的大本营留在北京,不回南京了。
马上生,马上死。
朱棣渴望通过武功来为自己增加威望,希望能够吞并大草原,从而使自己的威望比肩太祖,这样他就可以乾纲独断,压制住已经开始逐渐膨胀起来的江南士子集团,他的想法很好,可惜的是他失败了。
第五次北伐,朱棣在军营之中驾崩。
但是朱棣迁都北京还是很有作用的,因为自迁都之后,大明的政坛开始趋于平衡,朝堂上,北方学子开始逐渐冒头,北方的经济和民生也开始逐渐复苏繁荣起来,南强北弱的形势得到改观,也算是稳定住了大明的基本盘。
所以朱棣迁都北京,军事和政治因素是占了极大部分的,只有他的后代才是正经的践行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
而朱允炆选择迁都北京,自然也是跟这句话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他想要迁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便是风气原因,南京固然很好,也是眼下全天下最大的城市,但南京确实不适合作为国都存在,因为南京,太繁荣了!
温柔乡蚀断英雄骨。
金陵这座红粉佳人城,从里及外都散发着让人目眩神迷的光彩,在这座城市里呆的久了,那些曾经叱咤战场,浴血豪情的将军,一个个似乎身上都带了不少胭脂香。
除了风气的原因,便是政治原因。
不能再让江南文人集团继续强大下去,出于平衡政局的考虑,大明的政治中心势必要北移。
再然后便是为了防微杜渐的控制住大草原以及辽东。
南京临海,等到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南京势必会成为大明重要的拓海权城市,理论上来说比北京的地理优势更大,但同样的原因,战争的潜在威胁也很大。
哪能将首都放在敌人的射程之内。
而且起码在两百年之内,唯一能对华夏民族造成威胁的,仍然还是路面上的游牧民族,所以朱允炆更在乎的是如何控制住大草原以及辽东那一片广袤土地上的各种民族。
当然,虽说朱允炆眼下有了这种想法,但真等到实施的时候,又不知道哪一年的事了。
说到底,还是国家眼下没钱啊。
跑北京又不单单只是修一座皇宫,还有迁民实城,要重新规划城市,修缮城墙,修路、供排水系统,这些工程之浩大,可比修一座皇宫的花销要大的多。
而就在朱允炆惦记着迁都事宜的时候,远在北地的朱棣已经来到了东胜卫城。
这里是漠南都司十几个卫所的核心所在,也是宋晟的帅府署衙。
“一别五载,燕王殿下风采依旧啊。”
故人相见,难免一阵寒暄。
宋晟看着眼前白净不少,身形更是微微发福的朱棣,已经很难将后者跟自己印象中那个同自己并肩作战,喋血沙场的燕王联系到一起了。
宋晟在打量朱棣,朱棣也在打量宋晟。
久居高位,手握十几万大军的宋晟比起当年多了三分气势,也不在是当年那个自己一心想要争取的甘肃总兵官了。
朱棣整理一下复杂的心情,看到了宋晟身边的宋瑄,笑道。
“将门虎子,令郎可不是当年那个传令兵了,好生神俊,假以时日,又是我大明一员良将。”
听到朱棣夸耀,宋瑄忙抱拳拱手:“末将见过燕王殿下。”
“犬子顽劣之材,哪里配得上燕王夸赞。”
虽然面上客气,但宋晟的话里还是下意识跟朱棣保持了几分距离,边疆重将要是跟宗亲走的近,那可是大忌讳。
“老友相见,当痛饮一番。”
仿佛没有感受到一般,朱棣把住宋晟的手臂便往城里而走:“孤来,是奉了圣谕往漠北巡狩,看一看我大明草原的子民近况如何,西宁侯久在北地,便麻烦与孤介绍一下。”
看一看我大明草原上的子民?
宋晟脸上不由自主的浮起一丝笑意来。
早就听说风言,当今皇帝的脸皮很厚,没想到在南京呆了几年,连朱棣现在也学坏了。
哪有带着几十万大军,披甲拿刀去看望的。
两人有说有笑的进了城,当晚便在宋晟的帅府为朱棣安排了一场接风宴。
与宴的,都是漠南这一块十几个卫的指挥使,加上北平来的都指挥同知,这东胜卫城内,倒也称得上一句将星如云。
虽说故友相见,但实际上并没有怎么太热烈的气氛,众人向着朱棣敬了一圈酒,寒暄几句之后,这话题便不由自主的转到了眼下即将要展开的战事之上。
吞灭大草原!
一件让人想想都热血沸腾的大事,一场足以刻进青史中的伟大战役!
“帖木儿汗国的军队已经撤退了。”
宋晟开口介绍着当下北地的战事,他蹙着眉头,有些失望。
“具体原因没有探查到,只知道帖木儿汗国的军队走东察合台汗国借道往西,这还是半个月前的事情了,但是草原人的联军大部分至今还守在乌斯河,没敢轻动,倒是鬼力赤和鞑靼的军队分流了两万人,现在已经回转斡难河。”
草原人的军队回转了?
这个消息让朱棣眉关紧锁,顿时有些不爽。
他想的可是大军齐出,直接不费一兵一卒的将斡难河包了饺子,而后迫降马哈木、阿鲁台两人,但是眼下斡难河有了军队,那就势必会增加大明吞并的难度。
可能连朱棣自己都没有发现,跟着朱允炆的时间久了,现在的他不再是以前那个渴望鲜血和杀戮的大明燕王了,他竟然开始在战端未开之前先想着如何利益最大化,想着不费吹灰之力就占一个天大的便宜。
“甭管如何,起码现在可以确定的便是,大草原的元气已经大伤,草原诸部正处在一个绝对的虚弱期。”
宋晟兴奋道:“最少有将近二十万的鞑虏死在了乌斯河,现在整个草原,最多也不会超过十万控弦之士,我漠南这么些年一直在放养马匹,加上这两年草原的朝贡,良驹的数量也有近十万之数,麾下健儿皆久习马术,随时可以上马作战。”
大明其实并不缺战马,甚至战马的数量十分庞大,要不然当年蓝玉怎么可能在捕鱼儿海一战毕全功,端了北元老窝?
难不成二十多万大军靠着两条腿跑着去的吗,人家游牧民族除了文化不高,又不是没脑子的傻瓜,任由蓝玉的大军把他们包围。
打不过总能跑的过。
漠南卫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大明豢养马匹,漠南,就是后世的内蒙古地区。
这里的水草丰美,水系众多,加上沙漠化水土流失的现象远没有后世那般严重,所以眼下的漠南都司,其管辖的十几个卫所,数十万健儿跟游牧民族几乎没有区别。
漠南都司的组成以汉族为主体,当年不愿意跟随残元北撤而投降的蒙古人、兀敌哈人、女真人和各种少数民族为附属,这里还有部分回鹘人以及回族,早在洪武十八年的时候,太祖皇帝曾组织过一次使团西渡,出使了东察合台汗国、帖木儿汗国、奥斯曼帝国等中亚和东欧国家。
这些国家都曾向大明派出过朝贡的队伍,而太祖问他们要的主要礼物,就是战马!
如帖木儿向大明几次朝贡的数据,良驹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多为五百匹、一千匹左右,加上其他几个国家的进贡,大明的战马数量绝对够用。
而大明的马场眼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漠南的蒙古马场,另一个便是蒙七卫的青海马场。
“千载难逢之良机,不可轻忽,不可怠失。”
朱棣举杯一饮而尽,眼神坚定起来。
“届时漠南卫沿斡难河西侧扫荡,同时传令辽东和兀良哈三部走大宁沿斡难河东侧扫荡,包围圈不妨拉大一些,断不能让一个北元残孽跑掉。一百年前咱们汉人崖山的仇,该报了!”
所谓春秋大义,十世之仇,犹可报也!
风水轮流转,当年草原人铁蹄南下,汉族国破家亡,神州陆沉,而今,也该让他们尝一尝亡国灭种的滋味!
大堂之内的赳赳武夫无不亢奋,朱高煦甚至高呼着:“干脆把斡难河这一百多万全部杀光!他们当年在四川和常州犯下的血债,就应该用血来偿还。”
看到朱棣面上不经意间露出的残忍嗜血之色,宋晟皱起了眉头,开口问道。
“这是陛下的意思,还是燕王的意思?眼下我大明的边地情况特殊,如果没有陛下的圣谕,此事断不可行。”
漠南的民族情况复杂,一旦搞族群屠杀,漠南就会瞬间分崩离析,到时候难不成先搞内部清洗?而且关西的蒙八卫怎么办?
“西宁侯多虑了,高煦也不过是说说罢了。”
朱棣喝斥了朱高煦两句,这才转首看向宋晟,温言道:“陛下的意思,是借着这个机会,顺便将东察合台汗国灭掉。”
灭东察合台?
宋晟微微一怔,陡然眼亮起来。
“驱虎吞狼?”
看到大堂内一众将领面露疑惑,朱棣哈哈大笑起来。
“一旦咱们将斡难河这些牧民吃下,就逼着马哈木、阿鲁台两人带着他们的联军去灭东察合台,让草原人的血,来为咱们大明开疆辟土!”
朱棣离京之前,跟朱允炆君臣二人合计出的坏心眼。
一旦迫降了马哈木和阿鲁台之后,怎么管理他俩?
他们一个个都是枭雄之才,手里又有十来万的军队,想要消化下来,费时费力。想要杀光更是困难,而且人家一旦投降,还下手去杀的话,蒙八卫瞬间就会反水,对国家有弊无利。
所以朱允炆给朱棣出了一个主意。
让草原的联军去灭东察合台!
亦力把里,也是时候该回归大明祖国的怀抱了。
(明天开始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