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扶苏言:吾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扶苏虽愚,亦知其不可。秦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杨粤,置戍卒焉……
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
上若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
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上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
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岁……
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
………………以上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
洋洋洒洒一篇综合历代“屯田”的极长的策论文章被扶苏写出,总的思想便是“屯垦戍边,奖励移民”。
扶苏心中想着:“这要是在我前世读研的时候,这就是学术不端呀”
其中一条十分重要也是扶苏反复思虑之后,向咸阳提出的,如果一家养有一匹战马,那么,便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徭役。
然后用重利吸引胡人善骑射者,教习边境居民与士兵进行骑行训练。
这些一方面可以扩大战马饲养规模。另一方面,以民为兵,兵民共战。这样秦人才能腾出防御的手来进行战略进攻。否则只被动防御,实在是会被拖在长城沿线而不得存进。
而扶苏其中更重要的是目的,便是,取信于民,获得民心,到时候可以征而为兵,以防不测。
写完这封《与皇帝书》之后,扶苏又写了一封关于匈奴人劫掠的军情,并把自己的防御之法简单阐明,跟《与皇帝书》一起放好。
等扶苏封好此简,打上加急,并非交由邮人去送往咸阳,而是交由送军报之人,火速送往咸阳。
扶苏自己也想不到,这封信送到咸阳之后,竟然掀起一片政治巨浪。
当这封信拿在始皇帝手上时,已经是两天之后,始皇帝本来正在批阅每日的一百二十斤的奏章。
秦简长约二十五厘米,宽0.6厘米,平均可书写三十余字。秦代1斤为250g,计算一下,120斤竹简也就是在9000片竹简左右。按照一片竹简写30字计算,大概在20多万字。
拿到扶苏的加急军报,始皇帝心中一紧,以为北疆有匈奴来攻,打开了那封简短军情竹简,始皇帝看完之后,有些不喜,没想到小规模的匈奴劫掠,扶苏也要加急送来咸阳。
带着一丝不耐烦的情绪,始皇帝又打开了另外几封竹简,开头便是看到“子扶苏言:吾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几字,心中以为扶苏走后还要来谏言自己,心中顿时大怒,准备扔掉扶苏的这封竹简。
眼光扫到其他关于边境移民的文字时,始皇帝按耐住内心的狂躁,开始慢慢往下读去。
开始始皇帝读的很快,但是,随着扶苏阐明的思想越来越清晰,始皇帝终于是自己认真起来,仔细的阅览扶苏的此简。
始皇帝完整读完之时,这位千古一帝的雄才大略立刻提现出来了,他立刻意识到,扶苏这个“屯垦戍边”北疆政策,将成为大秦帝国北疆防御最有成效的创举。
始皇帝作为帝国的掌舵者,眼界自然将此策无限放大,想到对于发展边郡的农业,益济民生,解决军粮的效用,始皇帝再也不能镇静的坐在这批阅其他竹简,起身大笑道:“哈哈哈,朕令扶苏北去上郡,实在是一件正确的举措。”
放下手中的竹简,“来人,立刻召集丞相,御史大夫,与九卿和蒙毅以及博士来朝议。”
近侍心中很惊讶始皇帝为何如此高兴,自统一六国收到来自秦军入驻临淄的消息那天之外,始皇帝已经很久没有如此开怀大笑过了。
近侍心中虽然有疑问,但是,却不敢丝毫停留,立刻尊始皇帝令,退出大殿,差人前去召集帝国高层官吏。
等到人已经在朝议大殿到齐时,始皇帝还没有过来,御史大夫冯劫缓缓走来蒙毅这边,凑近蒙毅小声问道:“上卿可知为何皇帝如此召集我们前来议事,今日本不是朝议时间呀。”
“不知,我也是收到宫中的传令,便立刻赶来,至于何事,我亦不知。”冯劫蒙头微皱,看了一下殿内其他人,发现也是有些茫然,在望向始皇帝来的方向。
“皇帝来了”蒙毅小声跟冯劫说了句。
始皇帝身躯凛凛,一双眼光射寒光,两弯眉浑如刷漆。举手投足在在都流露出浑然天成的帝王霸气,看了叫人难以抗拒那野性的魅力。
看到始皇帝走来,殿内刚才有些吵杂的氛围立刻为之一变,变得安静起来。始皇帝目不斜视,走到位置上坐下。
众人看到始皇帝嘴角似有隐约笑容,心中不禁松了口气,看来不是坏事。
始皇帝环顾了一圈众人,开口说道:“朕令长子扶苏北去上郡监蒙恬军,扶苏送来军报几日前有小股匈奴袭扰边境村里。”
众人一听匈奴前来劫掠,心中一紧,变得凝重起来。历代开国皆是明君强臣,这些在战乱中洗礼出来的帝国高层,眼光自然不会短浅,知道北方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文明巨大的威胁。
要不然,在始皇帝当初看到“亡秦者胡”时,也不会高度重视而发兵驱灭匈奴。
众人沉思此事,始皇帝再次开口道:“扶苏不负朕望,去监军不过月余,便已清楚北疆沿线的情况。给朕写了一封奏简。”说着,眼神看向赵高,赵高会意,拿起扶苏的那封竹简,开始读了起来。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扶苏虽愚,亦知其不可。秦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杨粤,置戍卒焉……
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
上若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
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上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
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岁……
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
………………以上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
洋洋洒洒一篇综合历代“屯田”的极长的策论文章被扶苏写出,总的思想便是“屯垦戍边,奖励移民”。
扶苏心中想着:“这要是在我前世读研的时候,这就是学术不端呀”
其中一条十分重要也是扶苏反复思虑之后,向咸阳提出的,如果一家养有一匹战马,那么,便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徭役。
然后用重利吸引胡人善骑射者,教习边境居民与士兵进行骑行训练。
这些一方面可以扩大战马饲养规模。另一方面,以民为兵,兵民共战。这样秦人才能腾出防御的手来进行战略进攻。否则只被动防御,实在是会被拖在长城沿线而不得存进。
而扶苏其中更重要的是目的,便是,取信于民,获得民心,到时候可以征而为兵,以防不测。
写完这封《与皇帝书》之后,扶苏又写了一封关于匈奴人劫掠的军情,并把自己的防御之法简单阐明,跟《与皇帝书》一起放好。
等扶苏封好此简,打上加急,并非交由邮人去送往咸阳,而是交由送军报之人,火速送往咸阳。
扶苏自己也想不到,这封信送到咸阳之后,竟然掀起一片政治巨浪。
当这封信拿在始皇帝手上时,已经是两天之后,始皇帝本来正在批阅每日的一百二十斤的奏章。
秦简长约二十五厘米,宽0.6厘米,平均可书写三十余字。秦代1斤为250g,计算一下,120斤竹简也就是在9000片竹简左右。按照一片竹简写30字计算,大概在20多万字。
拿到扶苏的加急军报,始皇帝心中一紧,以为北疆有匈奴来攻,打开了那封简短军情竹简,始皇帝看完之后,有些不喜,没想到小规模的匈奴劫掠,扶苏也要加急送来咸阳。
带着一丝不耐烦的情绪,始皇帝又打开了另外几封竹简,开头便是看到“子扶苏言:吾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几字,心中以为扶苏走后还要来谏言自己,心中顿时大怒,准备扔掉扶苏的这封竹简。
眼光扫到其他关于边境移民的文字时,始皇帝按耐住内心的狂躁,开始慢慢往下读去。
开始始皇帝读的很快,但是,随着扶苏阐明的思想越来越清晰,始皇帝终于是自己认真起来,仔细的阅览扶苏的此简。
始皇帝完整读完之时,这位千古一帝的雄才大略立刻提现出来了,他立刻意识到,扶苏这个“屯垦戍边”北疆政策,将成为大秦帝国北疆防御最有成效的创举。
始皇帝作为帝国的掌舵者,眼界自然将此策无限放大,想到对于发展边郡的农业,益济民生,解决军粮的效用,始皇帝再也不能镇静的坐在这批阅其他竹简,起身大笑道:“哈哈哈,朕令扶苏北去上郡,实在是一件正确的举措。”
放下手中的竹简,“来人,立刻召集丞相,御史大夫,与九卿和蒙毅以及博士来朝议。”
近侍心中很惊讶始皇帝为何如此高兴,自统一六国收到来自秦军入驻临淄的消息那天之外,始皇帝已经很久没有如此开怀大笑过了。
近侍心中虽然有疑问,但是,却不敢丝毫停留,立刻尊始皇帝令,退出大殿,差人前去召集帝国高层官吏。
等到人已经在朝议大殿到齐时,始皇帝还没有过来,御史大夫冯劫缓缓走来蒙毅这边,凑近蒙毅小声问道:“上卿可知为何皇帝如此召集我们前来议事,今日本不是朝议时间呀。”
“不知,我也是收到宫中的传令,便立刻赶来,至于何事,我亦不知。”冯劫蒙头微皱,看了一下殿内其他人,发现也是有些茫然,在望向始皇帝来的方向。
“皇帝来了”蒙毅小声跟冯劫说了句。
始皇帝身躯凛凛,一双眼光射寒光,两弯眉浑如刷漆。举手投足在在都流露出浑然天成的帝王霸气,看了叫人难以抗拒那野性的魅力。
看到始皇帝走来,殿内刚才有些吵杂的氛围立刻为之一变,变得安静起来。始皇帝目不斜视,走到位置上坐下。
众人看到始皇帝嘴角似有隐约笑容,心中不禁松了口气,看来不是坏事。
始皇帝环顾了一圈众人,开口说道:“朕令长子扶苏北去上郡监蒙恬军,扶苏送来军报几日前有小股匈奴袭扰边境村里。”
众人一听匈奴前来劫掠,心中一紧,变得凝重起来。历代开国皆是明君强臣,这些在战乱中洗礼出来的帝国高层,眼光自然不会短浅,知道北方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文明巨大的威胁。
要不然,在始皇帝当初看到“亡秦者胡”时,也不会高度重视而发兵驱灭匈奴。
众人沉思此事,始皇帝再次开口道:“扶苏不负朕望,去监军不过月余,便已清楚北疆沿线的情况。给朕写了一封奏简。”说着,眼神看向赵高,赵高会意,拿起扶苏的那封竹简,开始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