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新创立的《费加罗报》
当酒瓶见底时,丹东就一把扔到车窗外,听到玻璃瓶清脆碎裂声,他显得很开心,拉大了嗓门问道:“米拉波死到临头了还不死心,估计也劝说你协助拉法耶特,去拯救那个可笑至极的君主制,这个落后的玩意应该尘封在墓穴里。”
安德鲁没有否认,淡淡的提及说:“我们和他不一样!拉法耶特大贵族世家,我们为之奋斗20年的结果,还不如他轻轻松松一句话就能得到任何东西。”
丹东哈哈大笑,那是安德鲁的言语间强调了我们二字,于是得意的说:“我尤其厌恶那个装腔作势的家伙,居然在巴黎省公社上公开指责未达到额丹东收受了建筑商人10万里弗尔的贿赂。该死的混蛋,像我们这样的人,的确有人愿意出价10万里弗尔;但我们这样的人,绝不是10万里弗尔所能收买的!”
安德鲁颇为自傲的接了下一句,“那是,必须是10万金路易,因为金灿灿的金币是没有任何臭味的。而且黄金的声音听起来更加美妙。”
从这个程度上说,安德鲁和丹东才是这场大革-命的既得利益者,没有那场变革的开端,兰斯孤儿与香槟农夫永远都属于社会中下层。在从千军万马和枪林弹雨间成功杀出来的他们,自然心安理得的享受千辛万苦追求到的幸福成就。
丹东背靠车厢,他看着安德鲁,说,“在制宪议会上,在雅各宾派俱乐部里,很多人都在公开指责你在兰斯制造一系列的血腥恐怖,还意图制造独-裁政权。”
这类事件太多了,安德鲁早有耳闻,他义正言辞的反驳道:“独-裁5万兰斯民众去意图对抗2500万国民?是我疯狂了,还是谁在暗中煽动阴谋?至于那些被军事法庭处决的犯人,都是刺杀现役军官的暴-乱分子。”
对于安德鲁的申辩,丹东不以为然的摆摆手。“所以一周前,我分别在国民制宪议会,巴黎公社的常务委员会,以及雅各宾派俱乐部的例会上高声斥责了这类阴谋份子,所以没有任何提案出现;另外,在这件事上,除了罗伯斯庇尔和普利欧等人外,马拉和埃贝尔他们也站在我们这边。”
听到最后一句,安德鲁放下酒瓶,变得神色肃然,他知道丹东在竭力拉拢马拉派,为自己进入巴黎省政务厅创造舆论影响。
“说吧,什么条件?”安德鲁眯着眼,准备聆听与评判一场政治交易可行性。
丹东身体前驱,压低了嗓门对安德鲁说:“保罗-马拉从宫廷线人那边获得一条非常准确的情报,认定杜伊勒里宫正在外国使节的帮助下,秘密筹划王室集体外逃事件。逃亡的目的地至少有两个,分别是尼德兰的布鲁塞尔市,以及布耶侯爵控制下的梅斯军营。从里程上判断,取道马恩省的可能性最大。所以,马拉希望你能在马恩省与阿登森林一带加强戒备,切断杜伊勒里宫的外逃路线。”
安德鲁没有任何犹豫,立刻承诺道:“兰斯周围30公里之内都没问题,但东面的香槟沙隆和北方的阿登森林那边,我无法给予保证,因为香槟混成团和兰斯自卫军都不能越界设防。”
“已经足够了!马拉已指派肖梅特和他在王宫的侍女情人密切观察宫殿王室,一有风吹草动,会随时会与沙威警长取得联络。”对于安德鲁的表态,丹东还算满意。
“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得到科德利埃俱乐部主席的协助。”安德鲁心下一动,也同样抛出了自己的价码……
双方达成协议后,安德鲁婉言谢绝了丹东的晚宴邀请,回到自己的专属马车上。在巴黎,安德鲁有着太多重要的事情必须完成。
在20世纪,一提及巴黎的圣奥雷诺街,人们头脑里的第一反应就是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的所在地,以及挂满爱马仕、香奈儿、迪奥、路易威登等著名奢华品牌的旗舰店。整整1百年里,圣奥雷诺街被誉为世界上最时尚的街道。
回到两百年前,圣奥雷诺街的两旁除了豪华的贵族公馆以及路灯下的爱尔兰打手闻名于全巴黎之外,它还是巴黎各大报刊杂志的聚集地。全巴黎的500多家新闻报社(含各类杂志)中,近半数都集中在这条狭长的街道上。
黄昏时分,安德鲁的四轮马车稳稳停在一家名叫《费加罗报》的新闻报社门前。这是一座外表看起来非常普通的报社,事实上在去年,报社的名字还叫《欧洲时政报》。不过由于老板经营不善,报社已濒临破产。于是3个月前,安德鲁派人秘密收购了这家报社,改将其为后世法国最负盛名的《费加罗报》。安德鲁指派儿时的一位恩人,名叫布朗-德约的犹太人经营着《费加罗报》。
早年羡慕首都的生活,布朗-德约曾贩运大批香槟酒到巴黎出售,不巧途中遭遇了一群流民,所有货物都被人抢光。为了还请债务和养家糊口,他只能变卖了商铺,屈居于香槟交易所担当一名审计员,闲暇之余还在兰斯报社做兼职。
好在安德鲁回归兰斯之后,立刻给了布朗-德约重新翻身良机。作为报答,安德鲁承担了犹太人所欠的剩余债务,还给予对方两个选择,一是无偿得到兰斯繁华街道上的任一家店铺,能让一家人重新回归衣食无忧的平淡生活;其二,是获得一个在巴黎创业的机会,其间会充满各种不确定的因素,甚至会危及生命。
毫无疑问,德约选择了后者,犹太人习惯于在冒险中追求荣耀和财富。作为《费加罗报》的经营者,就是安德鲁允诺给德约的创业平台。
在大革-命的前期阶段,得到自由与平等的巴黎一直奉行着新闻自由政策,即便市政厅随后出台了《新闻报业管理法》,但由于该法令长期遭遇以米拉波、普利欧、罗伯斯庇尔为代表的左派议员的强烈抨击,导致巴黎新闻从业者很少遵守巴黎政-府的法律规定。真正倒霉的编辑与作者,恐怕也只有疯子马拉。
作为穿越者,安德鲁深知借助新闻报刊来掌控消息传播,引导和操纵舆论的重要性。所以在兰斯站稳脚跟之后,便指示沙威暗中收购《欧洲时政报》,将其名为《费加罗报》,最后还委任布朗-德约为报社社长。
德约在兰斯接受任务时,安德鲁告知该报的宗旨:“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亦无意义!”这是非常装-逼的座右铭,前世的《费加罗报》就是因这句创刊号一炮而红。
说的具体点,安德鲁希望《费加罗报》就是个指哪打哪的地图炮,不过在外表上必须表现出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说话。安德鲁反复强调:“无所谓对与错,也无所谓真和假,只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就好。但有一点,煽动社会动-乱以及怂恿公众抵制政-府的新闻不要去主动刊登报道,除非我另有安排!”
为支持《费加罗报》抢占巴黎的舆论阵地,安德鲁指令联合投资公司每年给予《费加罗报》不低于20万里弗尔的财政补助。如果不够用,布朗-德约还可以联合沙威副警长,向乌弗拉尔申请不高于30万里弗尔的特别经费。
布朗-德约到任之初的《费加罗报》仍旧为周刊,每期印刷四页,以小尺寸纸张刊行。不久,财大气粗的犹太人将周刊改为日报,并奠定了该报的基调:根植于巴黎文化土壤之中,目标读者群是巴黎的中下层的知识分子。
德约社长向社会公开聘用了一些优秀的编辑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创建常设专栏,重新培养忠实读者;报道简明新闻、增设讣告栏目和读者来信栏目。此外,在安德鲁的建议下,《费加罗报》还设立了一个叫《回声》的专栏。《回声》热衷文字填空游戏,介绍奇闻轶事,以披露达官显贵的秘闻为乐。
在社长室里,布朗-德约正在向远道而来的大老板做报社的经营汇报,编辑和记者已提前放假,外面的大厅里空无一人。但在后院,简易印刷厂依然不停的忙活着,机械那有节奏的沉闷噪音令德约眉头皱起。
他起身关上了窗户,回到座位上继续说道:
“……截止上周末的统计数据,我们的新报纸已出版了35期,目前拥有2千5百多位长期订阅,平日零售量也在1千8百份左右。到年底之前,我确信《费加罗报》的长期订阅数会增加到8千份,每日零售不低于5千份。到明年年初,报社将彻底摆脱亏损的状况,并略有盈利。”
在18世纪,欧洲人对评判知识分子的标准并不高,就是能读书写字和阅览报刊的人群,他们一般集中于大城市。
得益于城市经济巨大向心力,以及莎士比亚文学的巨大贡献,伦敦市民中的知识分子比例高达48%(数据源自大英百科全书),名列欧洲第一;其次是受启蒙思想熏陶的法国巴黎,知识分子比例为30%(该数据或许偏低,一说是40%)。
……
当酒瓶见底时,丹东就一把扔到车窗外,听到玻璃瓶清脆碎裂声,他显得很开心,拉大了嗓门问道:“米拉波死到临头了还不死心,估计也劝说你协助拉法耶特,去拯救那个可笑至极的君主制,这个落后的玩意应该尘封在墓穴里。”
安德鲁没有否认,淡淡的提及说:“我们和他不一样!拉法耶特大贵族世家,我们为之奋斗20年的结果,还不如他轻轻松松一句话就能得到任何东西。”
丹东哈哈大笑,那是安德鲁的言语间强调了我们二字,于是得意的说:“我尤其厌恶那个装腔作势的家伙,居然在巴黎省公社上公开指责未达到额丹东收受了建筑商人10万里弗尔的贿赂。该死的混蛋,像我们这样的人,的确有人愿意出价10万里弗尔;但我们这样的人,绝不是10万里弗尔所能收买的!”
安德鲁颇为自傲的接了下一句,“那是,必须是10万金路易,因为金灿灿的金币是没有任何臭味的。而且黄金的声音听起来更加美妙。”
从这个程度上说,安德鲁和丹东才是这场大革-命的既得利益者,没有那场变革的开端,兰斯孤儿与香槟农夫永远都属于社会中下层。在从千军万马和枪林弹雨间成功杀出来的他们,自然心安理得的享受千辛万苦追求到的幸福成就。
丹东背靠车厢,他看着安德鲁,说,“在制宪议会上,在雅各宾派俱乐部里,很多人都在公开指责你在兰斯制造一系列的血腥恐怖,还意图制造独-裁政权。”
这类事件太多了,安德鲁早有耳闻,他义正言辞的反驳道:“独-裁5万兰斯民众去意图对抗2500万国民?是我疯狂了,还是谁在暗中煽动阴谋?至于那些被军事法庭处决的犯人,都是刺杀现役军官的暴-乱分子。”
对于安德鲁的申辩,丹东不以为然的摆摆手。“所以一周前,我分别在国民制宪议会,巴黎公社的常务委员会,以及雅各宾派俱乐部的例会上高声斥责了这类阴谋份子,所以没有任何提案出现;另外,在这件事上,除了罗伯斯庇尔和普利欧等人外,马拉和埃贝尔他们也站在我们这边。”
听到最后一句,安德鲁放下酒瓶,变得神色肃然,他知道丹东在竭力拉拢马拉派,为自己进入巴黎省政务厅创造舆论影响。
“说吧,什么条件?”安德鲁眯着眼,准备聆听与评判一场政治交易可行性。
丹东身体前驱,压低了嗓门对安德鲁说:“保罗-马拉从宫廷线人那边获得一条非常准确的情报,认定杜伊勒里宫正在外国使节的帮助下,秘密筹划王室集体外逃事件。逃亡的目的地至少有两个,分别是尼德兰的布鲁塞尔市,以及布耶侯爵控制下的梅斯军营。从里程上判断,取道马恩省的可能性最大。所以,马拉希望你能在马恩省与阿登森林一带加强戒备,切断杜伊勒里宫的外逃路线。”
安德鲁没有任何犹豫,立刻承诺道:“兰斯周围30公里之内都没问题,但东面的香槟沙隆和北方的阿登森林那边,我无法给予保证,因为香槟混成团和兰斯自卫军都不能越界设防。”
“已经足够了!马拉已指派肖梅特和他在王宫的侍女情人密切观察宫殿王室,一有风吹草动,会随时会与沙威警长取得联络。”对于安德鲁的表态,丹东还算满意。
“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得到科德利埃俱乐部主席的协助。”安德鲁心下一动,也同样抛出了自己的价码……
双方达成协议后,安德鲁婉言谢绝了丹东的晚宴邀请,回到自己的专属马车上。在巴黎,安德鲁有着太多重要的事情必须完成。
在20世纪,一提及巴黎的圣奥雷诺街,人们头脑里的第一反应就是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的所在地,以及挂满爱马仕、香奈儿、迪奥、路易威登等著名奢华品牌的旗舰店。整整1百年里,圣奥雷诺街被誉为世界上最时尚的街道。
回到两百年前,圣奥雷诺街的两旁除了豪华的贵族公馆以及路灯下的爱尔兰打手闻名于全巴黎之外,它还是巴黎各大报刊杂志的聚集地。全巴黎的500多家新闻报社(含各类杂志)中,近半数都集中在这条狭长的街道上。
黄昏时分,安德鲁的四轮马车稳稳停在一家名叫《费加罗报》的新闻报社门前。这是一座外表看起来非常普通的报社,事实上在去年,报社的名字还叫《欧洲时政报》。不过由于老板经营不善,报社已濒临破产。于是3个月前,安德鲁派人秘密收购了这家报社,改将其为后世法国最负盛名的《费加罗报》。安德鲁指派儿时的一位恩人,名叫布朗-德约的犹太人经营着《费加罗报》。
早年羡慕首都的生活,布朗-德约曾贩运大批香槟酒到巴黎出售,不巧途中遭遇了一群流民,所有货物都被人抢光。为了还请债务和养家糊口,他只能变卖了商铺,屈居于香槟交易所担当一名审计员,闲暇之余还在兰斯报社做兼职。
好在安德鲁回归兰斯之后,立刻给了布朗-德约重新翻身良机。作为报答,安德鲁承担了犹太人所欠的剩余债务,还给予对方两个选择,一是无偿得到兰斯繁华街道上的任一家店铺,能让一家人重新回归衣食无忧的平淡生活;其二,是获得一个在巴黎创业的机会,其间会充满各种不确定的因素,甚至会危及生命。
毫无疑问,德约选择了后者,犹太人习惯于在冒险中追求荣耀和财富。作为《费加罗报》的经营者,就是安德鲁允诺给德约的创业平台。
在大革-命的前期阶段,得到自由与平等的巴黎一直奉行着新闻自由政策,即便市政厅随后出台了《新闻报业管理法》,但由于该法令长期遭遇以米拉波、普利欧、罗伯斯庇尔为代表的左派议员的强烈抨击,导致巴黎新闻从业者很少遵守巴黎政-府的法律规定。真正倒霉的编辑与作者,恐怕也只有疯子马拉。
作为穿越者,安德鲁深知借助新闻报刊来掌控消息传播,引导和操纵舆论的重要性。所以在兰斯站稳脚跟之后,便指示沙威暗中收购《欧洲时政报》,将其名为《费加罗报》,最后还委任布朗-德约为报社社长。
德约在兰斯接受任务时,安德鲁告知该报的宗旨:“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亦无意义!”这是非常装-逼的座右铭,前世的《费加罗报》就是因这句创刊号一炮而红。
说的具体点,安德鲁希望《费加罗报》就是个指哪打哪的地图炮,不过在外表上必须表现出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说话。安德鲁反复强调:“无所谓对与错,也无所谓真和假,只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就好。但有一点,煽动社会动-乱以及怂恿公众抵制政-府的新闻不要去主动刊登报道,除非我另有安排!”
为支持《费加罗报》抢占巴黎的舆论阵地,安德鲁指令联合投资公司每年给予《费加罗报》不低于20万里弗尔的财政补助。如果不够用,布朗-德约还可以联合沙威副警长,向乌弗拉尔申请不高于30万里弗尔的特别经费。
布朗-德约到任之初的《费加罗报》仍旧为周刊,每期印刷四页,以小尺寸纸张刊行。不久,财大气粗的犹太人将周刊改为日报,并奠定了该报的基调:根植于巴黎文化土壤之中,目标读者群是巴黎的中下层的知识分子。
德约社长向社会公开聘用了一些优秀的编辑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创建常设专栏,重新培养忠实读者;报道简明新闻、增设讣告栏目和读者来信栏目。此外,在安德鲁的建议下,《费加罗报》还设立了一个叫《回声》的专栏。《回声》热衷文字填空游戏,介绍奇闻轶事,以披露达官显贵的秘闻为乐。
在社长室里,布朗-德约正在向远道而来的大老板做报社的经营汇报,编辑和记者已提前放假,外面的大厅里空无一人。但在后院,简易印刷厂依然不停的忙活着,机械那有节奏的沉闷噪音令德约眉头皱起。
他起身关上了窗户,回到座位上继续说道:
“……截止上周末的统计数据,我们的新报纸已出版了35期,目前拥有2千5百多位长期订阅,平日零售量也在1千8百份左右。到年底之前,我确信《费加罗报》的长期订阅数会增加到8千份,每日零售不低于5千份。到明年年初,报社将彻底摆脱亏损的状况,并略有盈利。”
在18世纪,欧洲人对评判知识分子的标准并不高,就是能读书写字和阅览报刊的人群,他们一般集中于大城市。
得益于城市经济巨大向心力,以及莎士比亚文学的巨大贡献,伦敦市民中的知识分子比例高达48%(数据源自大英百科全书),名列欧洲第一;其次是受启蒙思想熏陶的法国巴黎,知识分子比例为30%(该数据或许偏低,一说是40%)。
……